欢迎来到北京市商务局 适老版
《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重点任务进展情况
发布时间:2022-01-13         信息提供:办公室

具体任务 完成情况
以首善标准推进“两区”建设,建立市区两级管理体制,健全实体化运行工作机制,完善督查督办机制。巩固“一库四机制”,做好项目孵化、储备和落地推进。 按计划完成。
市委主要领导主持召开“两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一办12组”有效运转,市主管领导坚持“周调度”,累计调度调研90余次;各专项工作组累计调度170余次。建立实施“周报告”“周反馈”“月点评”“季评估”“年评价”等工作机制,推动“两区”建设在持续提挡中跑出“加速度”。
2、出台全市首个加强投资促进的顶层设计文件,首次建立全市统一的招商引资项目库系统,上线全方位呈现项目落地空间载体的投资北京地图,搭建“市级搭台、各区发力”的引资渠道,瞄准世界500强、GaWC(世界城市名册)等目标企业精准引资;统筹推进“两区”项目与外资项目,已累计入库项目3571个,提前超额完成全年入库2900个项目的预期目标,现已落地出库1695个,带动投资5422亿元,在推1876个,涉及投资额10275亿元,其中外资项目323个。
全面落实国家批复的251项开放改革举措。精细化做好政策配套,对“优先在北京市允许跨国公司设立外商独资财务公司”等6项核心政策,以及40项涉及中央和北京事权的任务,制定实施配套政策。用好政府网站等平台渠道,面向外资外企做好政策发布和宣传解读,主动回应关切。 按计划完成。
落实国家批复的251项开放改革举措方面:市“两区”办积极推动“两区”建设各成员单位加紧实施各项任务,采取“周报告”“月点评”、专项督查、不定期调度、建立红绿灯机制等多种方式积极推动任务落地,2021年“两区”任务已全面落地实施。
宣传解读方面:一是利用市政府国际版网站“投资在北京”版块、“两区”官方网站及公众号及北京电视台等官方平台,及时发布“两区”建设政策落地情况,开设政策解读专栏,重点面向外资外企做好政策发布和宣传解读,在各类平台以文字、视频、及“一图懂”形式已累积发布政策解读100余条次。二是在官方公众号开通“两区”政策征集专栏,进一步了解外资外企的政策关切。
在海淀、朝阳、大兴打造三个数字贸易试验区,开展不同领域、各有侧重的跨境数据流动试点,探索创制数据确权、数据资产、数据服务等交易标准及数据交易流通的定价、结算、质量认证等服务体系,促进数字证书和电子签名的国际互认,研究建立完善数字贸易知识产权相关制度。加快建设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 按计划完成。
1.积极贯彻落实《北京市关于打造数字贸易试验区实施方案》,推动试验区形成各自发展规划及建设思路,打造三位一体的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开放格局。目前数字贸易港建设已纳入《关于支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的若干措施》,并于近期提请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拟修订后正式推动实施。
2.会同经信局、网信办推动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试点。面向企业开展线上及线下宣讲,收集企业提出的数据跨境流动诉求,并正式报送中央网信办获批,积极储备试点项目,为下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奠定基础。
3.在全国率先开展数字贸易统计,提出了数字贸易统计测度的范围、分类和方法,制定印发了《北京市数字贸易统计测度方法(试行)》;研究出台数字贸易支持措施,印发《北京市关于促进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高水平办好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探索建立市场化长效办会机制,线上线下相结合,扩大交易规模,着力提升国际影响力,为国家开放发展打造三块金字招牌。 按计划完成。
1.机制化推动服贸会筹办工作。2021年5月,国务院批准常设服贸会组委会和执委会,由国务院主管副总理担任组委会主任委员,47家成员单位组成,负责统筹协调服贸会重要筹办工作。北京市组建首都会展集团,作为服贸会市场化运营主体,与北京市国际服务贸易事务中心共同负责服贸会日常筹办工作,形成“事业单位+企业集团”的日常筹办模式,推动建立市场化办展办会长效机制。
2.高水平举办2021年服贸会。2021年服贸会在延续上届“综合+专题”“线上+线下”“室内+室外”办会模式基础上,创新国家会议中心和首钢园区“一会两馆”办会新空间,于9月2日至7日在北京成功举办。本届服贸会特色鲜明、富有成效,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发表重要视频致辞,在国际社会引发热烈反响。围绕“数字开启未来,服务促进发展”主题,举办5场高峰论坛、200场论坛会议、推介洽谈及边会活动,展览展示面积12.6万平方米,比上届增加2万平方米;吸引了153个国家和地区的1.2万家企业线上线下参展参会;达成一批丰硕成果,总量超过上届,服贸会规模和“朋友圈”进一步扩大,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服贸会作为我国对外开放重大展会平台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推进新国展二三期建设,打造功能完善的组团式会展综合体;做好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国际会展中心项目规划建设,促进国际会展业发展。 按计划完成。
1.新国展二三期项目:新国展二期会展项目已于9月28日开工,计划建设不少于20万平方米室内净展览面积和约2.5万平方米净会议面积,三期配套项目已开工建设。其中,二期会展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场地平整、土护降施工等工作,三期配套居住项目正在进行基坑围护等工作。
2.大兴临空区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加快国际会展中心和消费枢纽项目规划建设研究,已初步确定项目选址研究方向,正在同步推进综合交通统筹、市政保障、发展战略策划等专题研究工作。近期将重点开展创意策划国际征集、功能定位提升等工作。
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全方位综合性服务。 按计划完成。
1.办好“北京双向投资论坛暨国别日系列活动”。为支持我市企业高质量参与境外投资合作,继续组织“北京双向投资论坛暨国别日系列活动”,4月13日、6月24日、10月20日、10月26日分别成功举办了“北京-东盟双向投资活动”“走出去专业服务业论坛”“专业服务业助力京港携手走出去投资促进交流会”“北京-韩国投资促进交流会”。
2.在中国服贸会上举办2021年中国国际经济合作“走出去”高峰论坛。借助服贸会平台,与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联合主办2021年中国国际经济合作“走出去”高峰论坛,搭建中国企业“走出去”交流与合作平台,推动我市企业“走出去”步伐。
办好京港洽谈会、京台科技论坛,深入实施京澳合作伙伴行动,进一步深化京港、京澳、京台交流合作。 按计划完成。
1.12月7日上午,由市商务局、香港贸易发展局共同主办的“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推动京港合作迈出新步伐”专题活动在第24届京港洽谈会上成功举办。一是市商务局与香港贸易发展局签署2022年度京港合作备忘录,2022年双方将聚焦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两区”建设、“一带一路”等重点内容,进一步加强经贸合作。二是举办授牌仪式,向迪卡侬(北京)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飒拉商业(北京)有限公司、阿里健康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等5家境外时尚消费品牌总部企业代表颁发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牌匾,进一步发挥总部企业在高质量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的引领作用。三是对我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促进总部企业发展等政策和项目进行了推介,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京港两地消费龙头企业、国际知名咨询机构等与会嘉宾围绕消费新模式、时尚品牌打造、两地优势互补融合等主题进行了分享交流。
2.积极配合市台办做好京台科技论坛“两区”政策宣介等工作。
3.多次在与香港贸发局、港澳办等会见场合宣介“两区”建设,在澳门MIF国际投资贸易展上设立“两区”建设版块开展推介。
提升新业态新模式监管能力,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按计划完成。
1.落实国家《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0年版)》,明确局内任务分工;
2.出台《北京市商务局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及备案办法》(修订稿),再次明确对于公平竞争审查的程序性要求和制度约束;
3.配合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发布《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五部门关于全面贯彻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细则>的通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五部门关于印发<北京市公平竞争审查工作联席会议2021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五部门关于印发<北京市公平竞争审查专家库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大力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推进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国际消费枢纽建设,围绕环球主题公园打造旅游消费集聚区。持续打造北京消费季品牌,促进传统消费与智能消费跨界融合,推动消费向体验化、品质化、数字化方向提档升级,推动形成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按计划完成。
大兴临空经济区超大型国际消费枢纽项目和环球主题公园一期建设项目纳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点项目清单,每月跟进项目进展,正在有序推进。
2.环球主题公园已于2021年9月20日正式运营。
3.积极争取免税店落地政策。作为现阶段临空经济区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免税店政策需向国务院报批,财政部已牵头免税店相关政策调整。
4.北京消费季期间,成功举办“2021北京网络直播大赛”,活动期间直播观看人数累计超过2千万人,直播销售超过1亿元。
扩大健康、养老、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推进“漫步北京”等系统文旅促消费活动。 按计划完成。
“实施“漫步北京”“畅游京郊”“点亮北京”计划,打造老城精品文化探访线,设计开发特色主题游线路”已纳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点任务清单。
市中医局和市文旅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第五批北京市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申报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第五批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申报工作。
持续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首店首发,顺应“宅经济”“国潮风”等新消费趋势,引导增加新消费供给。 按计划完成。
1.聚焦国潮新品牌、老字号品牌、非遗文化品牌,联动前门、王府井、公主坟等五大商圈,百余品牌商家,近千余家门店,开展“国潮市集”“老字号品牌进社区”“国潮新消费电台直播及带货”“国潮新青年商品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推广国货京品。
2.2021北京首发节多渠道助力品牌“出圈”,20余场线下活动支持400余个国际品牌和本土品牌集中发布近万款新品,利用“首秀京城”全媒体平台,推介品牌首店100余家。深入实施首店2.0版措施,优化首店申报指南,2021年共引进901家品牌首店、旗舰店、创新店落地北京。
注重均衡发展,完成商圈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22个传统商圈改造提升任务,每个区至少建设1个高品质特色商圈。扩大传统商场“一店一策”升级改造试点范围。 按计划完成。
1.按照《北京市商业服务业商圈改造提升行动计划(2019-2021)》,已完成王府井、前门大栅栏、CBD、三里屯等22个商圈的改造提升任务,每个区至少建设1个高品质特色商圈。
2.扩大“一店一策”试点范围工作已完成。确定将购物中心、专业专卖店纳入“一店一策”升级改造试点范围,经各区摸排,8月确定了西单更新场等10家第三批试点企业,已纳入“周调度、月台账”工作机制,市区各部门合力加快推进项目进展。
探索通过孵化机制,加速培育消费新品牌新模式。建立新消费品牌培育、发展、保护机制,开展新消费品牌孵化示范区建设。 按计划完成。
1.拟定工作方案,在东城、朝阳两个区开展试点,目前全市共6个孵化试点基地,东城和朝阳各3个。发布《关于申报2021年度新消费品牌孵化项目的通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2.按照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为主要原则,指导两个试点区在新消费品牌孵化基地、孵化机构、新消费品牌三个维度分别发力,对接机构、应用场景、服务基地和品牌企业,研究配套政策,多措并举,助力本土品牌发展。
3.组织新消费品牌企业参加2021北京网络直播大赛;指导郎园station举办新消费品牌孵化论坛;帮助观夏协调商标注册问题;助力Ubras在优势商圈发展;指导天猫举办“北京有品”等系列活动,不断优化新消费品牌发展环境。
合理布局、规范提升物流基地,推进昌平南口、房山窦店新增物流基地规划建设。推进智能快递箱、无人售货机等智能终端设施建设。 按计划完成。
1.积极推进昌平、房山物流基地规划建设。
2.大力推动生活服务业网点建设工作。通过市区两级规划引领,带动快递企业在社区、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写字楼等区域完善智能快件箱和末端快递配送网点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引导京东、顺丰、近邻宝、圆通速递等快递企业,加快在新建社区和便民服务网点不足的区域布局智能快件箱,今年新增700余组,全市总数2.05万组。
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精准补建和提升便民商业网点,实现每百万人口拥有便利店社区超市300个左右。鼓励有条件的区以零售业态为主体搭载便民服务功能,提升一站式便民综合服务水平。加快推动家政维修、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转型提质,支持规范化、连锁化、品牌化、智能化发展。 按计划完成。
按计划完成。
1.首发北京生活性服务业网点动态地图,指导各区梳理便民商业空白区域及业态,实施精准补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连锁便利店(社区超市)6919个,平均每百万人拥有连锁便利店(社区超市)310个。
2.支持便利店+、N+早餐等融合发展。联合美团在全市开展餐饮企业数字化技能培训,美团大数据显示,提升靠前的近6000家商户单周交易额较升级行动前单周交易额增长了近25%。
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为抓手,强化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协作,在津冀布局更多产业链项目和创新成果应用场景,促进北京空港、陆港与天津港的规划衔接和融合,强化区域“三链联动”。推进京张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带建设。办好“京津冀之声广播,打造协同发展的政策信息发布平台、工作创新推进平台、发展成果展示平台,营造协同发展良好氛围。 按计划完成。
1.已完成“发挥协同效益,利用天津港打造北京出海口的研究”课题初稿2万余字,由于疫情原因,部分数据尚未到实地验核,目前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
2.推动北京陆港和天津港融合发展:天津港在平谷马坊物流基地设立天津港•平谷服务中心和天津港•平谷多式联运中心并派驻工作人员开展工作。天津港•平谷服务中心,积极开拓面向北京外贸企业的报关、运输、仓储等业务,将天津港及区域总部的功能和服务前移到平谷区。平谷国际陆港积极配合海关推进京津“陆海一港通”试点,积极推广天津港进口“船边直提”和出口“抵港直装”的通关模式以及“阳光价格+阳光服务+阳光效率”的口岸服务。
开展10处重点区域交通综合治理,实施20项市级疏堵工程、315处区级堵点乱点治理,持续开展学校、医院、景区、商圈周边交通秩序整治。 按计划完成。
2021年5月,会同市交通委、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印发《北京市商业区周边交通综合治理指导意见》,厘清市商务局职责,为在编制规划时,适当考虑全市商业区交通分流、优供等行业政策和发展规划。
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加强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着力培养一批农村流通类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加快构建以电商平台为引领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按计划完成。
1.出台2021年《“互联网+流通”创新示范项目征集指南》,设置数字化农副产品平台建设支持方向,对符合支持条件的农副产品智能推广服务平台相关项目进行了支持。
2.于5月-7月举办“2021北京网络直播大赛”,专设“助农直播”板块和“乡村振兴”主题直播日,通过直播带货、云逛街、云探店等多种形式推广特色农产品,拓宽线上销售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3.局领导、分管局领导分别带队主动与农业农村局对接,优化合作方向。
4.与市农业农村局共同编制印发《2021年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的若干措施》,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加强老字号传承创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组织举办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按计划完成。
1.出政策。印发《2021年推动北京老字号守正创新工作要点》,发布老字号传承发展项目申报指南,为老字号传承发展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2.搭平台。开展国潮京品节、老字号促消费系列活动,加大宣传,促进老字号传承与创新。组织42家北京老字号亮相2021年服贸会,现场销售近百万;组织10家老字号参加首届消博会;组织18家老字号参加第105届糖酒会;组织18家老字号参加第四届进博会,借助优势展会平台,提升老字号影响力,进一步擦亮老字号金字招牌。
3.抓传承。新认定9家北京老字号,使总数扩至206家,新认定20名老字号工匠,加强老字号人才队伍建设。与市知识产权局合作开展对北京老字号商标监测工作,探索建立老字号商标监测机制。
4.促创新。积极引导老字号在产品、营销方式、服务等方面创新升级,迎合现代消费需求。北京稻香村“零号店”、北冰洋旗下的“北平制冰厂”探索门店经营新模式,成为深受年轻消费群体的网红店。便宜坊和于小菓联名、吴裕泰与国博联名、内联升与各潮牌联名等等一众老字号推出联名款产品。
落实首都市民卫生健康公约,扎实推进爱国卫生创建、除“四害”、社区村庄清洁、重点场所环境提升、“健康北京我行动”、爱国卫生宣传等6大专项行动,引导市民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按计划完成。
1.指导餐饮企业践行“光盘行动”,制止餐饮浪费;
2.配合市人大研究制定了《北京市反食品浪费规定》,做好政策宣贯和实施;
3.以《社区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地方标准宣贯为抓手,指导菜市场环境提质升级、做好卫生防疫。
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严格落实“四方责任”,完善“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常态化防控机制。修订完善市区两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各类预案的相互衔接,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按计划完成。
1.落实行业疫情防控管理责任。更新完善商超、餐饮、美容美发等12个行业疫情防控指引和《进口货物转运防控指引》,督促各区商务部门和行业协会指导企业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
2.指导各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骨干企业、商超物流配送企业、外卖企业、进出口企业、餐饮企业、美容美发企业、农贸市场等商业领域重点经营场所和单位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强进口冷链食品和非冷链货品防疫工作。
3.会同相关行业协会,结合日常工作对商业服务业企业疫情防控工作进行指导和宣传,配合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执法检查,督促企业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
坚持“人”“物”同防,严格入境人员闭环管理,分类实施“14+7+7”健康管理措施,强化集中隔离点监管。加强进口冷链食品检测、消毒和追溯管理,建立全市农贸市场、冷链加工、冷链物流等从业人员和环境定期核酸检测机制,强化从业人员操作规范,有效阻断境外疫情输入风险。 按计划完成。
1.细化冷链食品进口企业名单。通过商务部自动进口许可证审批系统及日常企业摸底调查情况,梳理我市有进口冷链食品业务的企业,并根据牛、羊、猪等肉类进口金额,确定重点企业名单。
2.加强重点企业实地督查。根据我局统一安排,对重点冷链食品进口企业进行了实地检查指导,了解企业进口冷冻食品情况,及时宣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组织企业填写疫情防控检查清单,建立台账。
3.及时宣讲普及疫情防控政策。搭建政企交流平台,及时宣传“北京市冷链食品追溯平台”及政府疫情防控各项政策措施,督促进口冷链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规范使用冷链追溯平台,强化主体责任,增强企业疫情防控意识。
4.修订完成新一版《本市商品交易市场疫情防控指引》,加大实地检查督导力度,四季度以来,累计出动21人次对21个点位进行现场督促检查,严格“四方责任”,落实防控措施,抓好疫情防控。
5.修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进口货物转运防控指引》。
持续做好社区、公共场所、特殊场所、人员密集和空间密闭场所等常态化防控,加强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地区疫情防控。 按计划完成。
围绕落实行业疫情防控管理责任:
1.要求各区商务局、各商业服务业企业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防控措施落实工作。
2.落实行业疫情防控管理责任。更新完善12个行业疫情防控指引和进口货物转运防控指引,在首都之窗、市商务局、市疾控中心官网发布,做好宣传和解读,督促各区商务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指导企业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指导各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骨干企业等做好疫情防控,特别是返京员工防控管理,加强进口冷链食品防疫工作。  
3.组织对商业服务业企业开展检查巡查。组织各区商务局和局机关有关业务处室有重点地对商业服务业企业开展检查巡查。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强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实。全年商务部门出动人员58841人次,指导督促经营单位6881家,发现整改问题14496起。
4.约谈了疫情防控工作不到位的企业负责人。针对部分经营单位反复存在疫情防控工作漏洞,会同有关区商务局对存在问题的单位进行批评警示约谈,严肃指出防控不到位的问题,对发生的问题举一反三进行督促整改。共约谈92家企业。
提升生活必需品应急保供能力,抓好货源组织、批发销售、物流配送、储备调控、应急响应、信息化支撑“六体系”建设。 按计划完成。 1.修订完善《北京市生活必需品应急供应保障预案》,预案对保供企业队伍建设,应急物资保障要求等都进行了明确。 2.在2021年保供稳价工作中,积极采取减免批发市场进场费,畅通交通运输,免费设立核酸点等多项措施,提升了北京市生活必需品供应保障能力。 3.认真做好生活必需品政府储备工作,及时开展收储和投放工作,有效保障应急供应。 4.加强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监测,及时掌握市场供应情况;指导协调本市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及直营直供企业加强货源组织,拓宽供货渠道,保障市场供应稳定。 5.体系建设上,进一步加强系统建设,实现了主要批发市场,重点连锁超市及社区菜市场等数据融合,提升生活必需品供应保障信息化支撑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于我们|法律声明|站点地图|建议征集|联系我们
政务服务热线:
12345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主办单位:北京市商务局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1671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118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19